bertrand

可叹

世界上最快活的事情有二,一是愿望得到了满足,二是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有二,一是愿望得到了满足,二是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想要论证愿望得到满足的快乐及没有得到满足的悲伤,其实再简单不过。
人既然生于世上,就必会走在完成自己愿望的路上。有些人说不然,否则怎么还会有那么多说着要创业最后却甘心流落街头的乞丐;那么多野心勃勃的人士最后却投入宗教之门,自曰:清净无为。这些人看似不朝欲望行进,实际上却是他们如今的生活状态已经相当符合他们的愿望。西方有个词汇叫“tima”,指的是一个人想做某件事,但也仅仅限制于想而已。欲望不像伤口,时间愈久,那块皮肤看起来愈像没受伤之前的样子,反而像美酒,时间愈久劲力越强,甘于忍受欲望而不付诸行动的人少之又少,唯一的解释便是他们的欲望已经被满足。
所以他们快乐。只会在想起旧事的时候伤感一会儿。
而没有得到满足的悲伤,更是寻常。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我们用哭声来与世界交流,父母凭借哭声猜出我们的欲望,并且动用物力来满足它们,此时此刻表达的方式最为直接,得到了,就安静一会,得不到,就哭。而当我们通晓世事的时候,表达欲望的方式也变得拐弯抹角。所有电视机动画片小说中的反派角色,都会为了某个神奇的东西痛下杀手,他们不惜一切,甚至视人命为草芥蝼蚁。但转念一想,我们难道不是如此么?这些反派表现的,不过是被放大了的“欲望”。如果让我仔细回想一下平时不开心的事情主要来源于哪里,我想一是不尽如人意的分数,二是不尽如人意的交际关系——你看,又是与我们的欲望有关,我希望万事顺心,但是偏偏事与愿违,于是我悲伤。

更加困难的在于论证欲望得到了满足的悲伤和欲望没得到满足的快乐。
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以上我说的快乐和悲伤,均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基础需求,用佛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本我提出的要求罢了。而我们的自我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在我看来,愿望得到满足却感到悲伤的原因有二,叔本华曾给过一个钟摆理论,说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感到困惑,而当它得到满足时人们又感到空虚,好像丧失了一个长期的目标,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直以来你一直追着一个东西前进,有天你获得它了,却不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其二便是我很主观的臆断,即每一个东西并不是白白给你得到的,当你得到了某样东西的时候,你必会失去另一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事物的价值观也随之而变化,必然会惋惜那些已经失去的东西,因为在无法用数据区分得到和失去东西的价值时,人们往往往往会把失去看得更重一些。
所以,你终于得到了那样你想要的东西,可是你心里却像破了个洞似的,不时提醒你过去有多么美好。
最后一个情况可能更为匪夷所思,欲望没得到满足,又有什么好快乐的了?
或许大家都曾经在晚上挑灯夜战的时候自己发过誓,一定要拿个好成绩或者一定要做成功什么事情,在之后刻苦奋斗的日子里,即使没有还成功,却总有种力量支持着你,正如我的好友i所说的那样:“想要自己完全投入地做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做完这件事意味着我可能会变得更厉害一些,在做这件痛苦的事情之时我便感到快乐。”当然,还有更恶劣的情况,就是你付出了,但是你没有收获——我想大部分人都有这种体会,我们第一时间感到的一定是不甘心,但是仔细思量一番,却会发现,这是终点,但绝非尽头,已经经历了一路的劳顿,也经历了美好未来如肥皂泡般幻灭的痛苦。可是这并不能说明那个我们念叨了一路的未来就凭空消失了——与其不停的回头诅咒,不如就现在转身。梦想从不该受指责,希望不应该收获绝望。这一路积累的一切会让我们在新的征程上走得更快更稳。
鲁迅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恰恰给了我们无尽的动力,岂不是一大乐事。

人生在世,是非,成败,荣辱,爱恨,最后不过用一个字概括,我。活成什么样是你自己的决定,为欲望得不得到满足而感到快乐或悲伤更是你的心境,只应遵循自己的初心,作出最恰当的选择,即使生不逢时,也必能够时来运转。

评论